5月4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主办,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第六届全国乳腺癌中青年专家论坛在美丽的海河之滨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乳腺癌领域中青年专家,与受邀参与的乳腺癌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在五四青年节相聚,就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深入讨论。

大会现场
大会由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兼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肿瘤医院刘红教授主持,谈及青委会的发展以及中青年论坛的六年历史,深感其中的不易,大会主题初心就是要鼓励大家保持那份对乳腺癌研究及临床治疗的痴心、热心与诚心。初心也是要鼓励大家不断创新,鼓励青年医生在中青年论坛上与大家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刘红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
来自辽宁省肿瘤医院的张斌教授代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致辞。他对中青年专家学者提出了很高的期望,他认为国内的学术会议谈国外进展多,谈自己研究少,在乳腺癌领域国内同道要多做研究,依据中国国情,制定属于中国人的指南,特别是基于突变类型的精准治疗,存在人种差异,不能盲目照搬。
张斌教授致辞
中国抗癌协会秘书长王瑛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全国乳腺癌中青年专家论坛是中国抗癌学会的重要品牌会议。青委会的在推动学术交流和青年人的培养上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使更多的青年才俊在工作中挑起大梁,让肿瘤临床人才辈出,青年是今后攻克癌症的希望。

王瑛教授致辞
大会的学术环节针对乳腺癌进行了多角度的讨论,分为规范篇、争议篇、探索篇、实践篇及优秀论文汇报。对乳腺癌精准治疗的讨论渗透到了大会的方方面面,21基因检测的讨论广泛而热烈。

宋传贵教授
在规范篇中,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乳腺外科的宋传贵教授给大家比较分析了不同中外乳腺癌指南,宋教授认为21基因检测用于远期复发风险评估,可以帮助低危患者豁免化疗。此类的多基因表达谱预后分析,是临床所期待的技术。虽然国外指南推荐,但是针对中国人群的研究较少,暂未列入我国诊疗指南的推荐项目。希望今后可以有更多中国人群数据,才能给临床应用带来更多的现实意义。

刘红教授
在争议篇中,大会主席刘红以“早期乳腺癌21基因的是与非”为题目,进一步展开了针对21基因检测临床应用的讨论:从21基因这一检测的理论来源,到临床常见的早期乳腺癌多基因表达检测系统的比较;从最近发表的临床数据,到检测的局限性分析。
基于目前的情况,刘主任领导的研究小组已经着手开展针对中国人群的早期乳腺癌预后及化疗获益评估系统的的研究。该项研究与北京优迅医学检验所联合进行,优迅医学承担全转录组的测序及数据分析工作。研究旨在找到适合中国人的评估方案,并希望在研究中能够发现更多的预后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案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争议篇的主持人中国医学科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徐兵河教授在讨论环节中也表示了对这一类型临床研究的期待,虽然部分国内基因检测公司可以进行21基因检测,但在选择临床检测服务商时,需要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细心甄别。


案例讨论:领军团vs才俊团
在实践篇中,浙江省人民医院乳甲外科宋向阳教授从一个典型案例出发,组织了一场21基因检测为中心的诊疗方案制定的热烈讨论,什么样的情况要做,什么样的结果要怎样选择治疗方式,“领军人物团队”与“青年才俊团队”两大阵营各抒己见。有理、有据、有态度的讨论给了在场的青年学者很多启发。
乳腺癌21基因检测在国内存在的争议也代表了临床对这一检测的期待。优迅医学在积极优化21基因判定算法的同时,也在与临床学者进行密切的科研合作,以最高效、最快速将科研进展转化为临床检测产品,更好的服务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