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群贤共话乳腺癌,21基因检测大放异彩
时间:2017-11-06 10:34:09 来源:优迅医学
06 2017-11
367

11月3日-4日,由中国抗癌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乳腺癌中青年专家论坛暨第三届天津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疗国际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此次大会盛邀国内外多位知名学者,就乳腺癌领域的新观念、新技术深入交流。

 天津市肿瘤医院乳腺肿瘤二科刘红主任主持开幕式,中国抗癌协会秘书长王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吴炅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科张斌教授,天津市肿瘤医院院长王平教授分别致辞。

 

1509931817127567.jpg

开幕式现场

 

此次大会秉承了既往聚焦临床热点、共话诊疗规范、鼓励中青年“发声”的优良宗旨,除了专家主题报告形式,还创新开辟临床热点争议话题辩论环节,特邀嘉宾讨论,开放而不失严谨,与会医生都收获颇丰,反响热烈。

优迅医学研发总监方楠博士(代优迅医学CTO关永涛教授)受邀参会作主题报告“Oncotype and MammaPrint, Review and Prospect for Chinese Breast Cancer Patients”。首先以多篇经典文献详细回顾了乳腺癌21基因检测的研究应用历程。作为一种多基因预测系统,21基因检测与传统的TNM分期、临床病理指标相比,能提供更准确的预后信息和治疗方案参考,是乳腺癌精准治疗的重要突破方向。乳腺癌21基因检测通过精准检测患者乳腺肿瘤组织中21个特定基因的表达情况,并根据基因表达的结果计算复发风险值(RS),预测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或化疗的获益情况及十年复发风险,适用于雌激素受体阳性(ER+)、HER2阴性及I、II或IIIa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

 

1509932214909907.jpg

优迅医学研发总监方楠博士作报告

 

随后方总监介绍了另一个后起之秀MammaPrint 70基因检测,顾名思义,是检测70个与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转移、血管新生等相关的目标基因表达情况。相较于21基因检测存在着适应症范围相对较小(有亚型限制)、中间评分有灰区的缺陷,70基因检测适用人群更广,可用于所有早期乳腺癌样本且结果划分清晰。但70基因检测的靶基因与算法目前并不透明,而相关的临床验证,特别是中国地区的临床验证尚在起步阶段。相对的,21基因检测经过多年的临床试验沉淀,其患者适应范围也从早期乳腺癌,发展到明确的分子亚型。近年来,许多中国研究者也进行了大量的临床验证。在NCCN和ASCO等各种指南中,21基因检测是被优先推荐用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评判和化疗指导。同时由于中国人群基因表达情况与欧美人群有差异,对于目前的评分及适用患者标准还要依照我们实际的临床结果进行调整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21基因检测算法透明,更有可操作性。优迅医学接下来将着手与临床多家医院共同合作开展21基因检测研究项目,以获得更多中国人群的临床研究数据,为评估中国人群真实预后风险及化疗获益效果标准的制定提供支持。

 

1509932285598313.jpg

报告现场

 

®乳腺癌21基因检测外,优迅医学还开发了®肿瘤个体化治疗基因检测、优®环肿瘤DNA(ctDNA)检测以及优逸®传性肿瘤易感基因筛查检测项目,实现了乳腺癌全病程覆盖,以精准可靠的技术为患者用药方案指导、疗效监测及遗传风险评估提供全方位保障。

 

 

1509932332114098.jpg

医生了解乳腺癌基因检测相关产品

 

二代测序技术在乳腺癌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面对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优迅医学也将加强与临床合作,开展临床研究,与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者共同探索与推进乳腺癌精准医疗,为中国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